华润集团董事长(华润集团董事长的贡献)
回顾华润公司的光辉历史,要从它的前身“联和行”说起。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为了妥善保管募集到的资金和物资,并顺利送到抗日前线,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决定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合法公司,由这间公司开设银行账户,办理仓储和运输业务。这项任务交给了杨廉安。杨廉安开办了联和行,公司设在港岛干诺道中,规模很小,职员只有3人。联和行表面上是一间极为普通的贸易行,实际上是中共中央设在香港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下属机构。
杨廉安
从1938年3月到1941年12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通过宋庆龄和保盟开展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活动。华侨的捐款大部分由香港大英银行代收,存入联和行的账号。募集到的物资则先存放在保盟租的两个仓库里,再由联和行安排,送到武汉、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分批运往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前线。杨廉安和联和行积极配合保盟,出色地完成了接收、转运社会各界捐赠物资,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无线电器材、军需物资和药品等工作。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周恩来指示将困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迅速转移。杨廉安也投入到营救文化人和联和行的善后工作中,并于1942年10月到达重庆。
1943年春,周恩来找杨廉安谈话,让他回到华南一带继续经商,利用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地位,积蓄力量。杨廉安悄悄回到香港,打理联和行,重新雇工开展经营活动,然后在韶关曲江开办庆生行,又在桂林开办苏新建筑材料工厂和协成百货公司,通过香港—曲江—桂林之间的贸易、加工和零售获取利润。这一时期,联和行的主要业务是办理进出口手续,出售桐油,联系进口货物,并负责兑换国币和外汇,结算账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杨廉安把“联和行”改名为联和进出口公司,又注册了天隆行,并在广州设立天隆行分行,从事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活动。
为保持和加强解放区与香港之间的联系,协助解决党内外人士在香港的活动和生活经费,向解放区输送西药、无线电器材、工业原料等紧缺物资,1947年初,周恩来指示钱之光,要尽快开辟解放区的沿海口岸与香港的海上通道,开拓解放区与香港的贸易。钱之光派王华生到平壤,租到“阿尔丹”号和“波尔塔瓦”号两艘苏联货船,负责解放区与香港之间的运输工作。11月,王华生乘“阿尔丹”号从朝鲜罗津港出发,押运1000吨东北大豆和黄鼠狼皮、中药材等东北特产,顺利抵达香港。这是从解放区经海上运达香港的第一批货物。海上道路开通后,东北解放区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打开。其后,钱之光在大连成立中华贸易总公司,与联和公司配合开展解放区与香港的贸易。在东北局的支持下,钱之光和杨廉安在大连和香港两地开始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解放区运出大豆、皮毛、猪鬃等土特产,换回急需的工业原料、通讯器材、药品等战略物资。
随着与解放区贸易的不断扩大,联和进出口公司得到迅速发展。1948年8月,联和公司进行改组并扩大规模。12月18日,联和公司改名华润公司,正式向港英当局注册成立,公司从德辅道中交易行大楼搬到了中环毕打街毕打行。华润的“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的美好寓意。钱之光任董事长,杨廉安任经理。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华润公司与中共其他在港机构密切配合,成功接送了4批共数十名民主党派人士和爱国人士登上开往解放区的货船,护送其安全抵达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位于中环毕打街的华润公司旧址
钱之光
新中国成立后,华润公司作为“党产”,归属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中央办公厅在香港设立管理委员会,对外称华润公司董事会,杨廉安任主任。1952年10月,华润公司划归国务院外贸部管辖,成为国企。此时,华润已经成为一家拥有2000万美元资产、在新中国外贸行业中发挥着领军作用的重要企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沃康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wrk.com/zhishi/615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